在沈阳墓地为逝者下葬是一件极其庄重而讲究的事情。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后的安葬,准备寿衣与骨灰盒的环节都是整个葬礼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。这不仅体现了后人对逝者的尊敬与怀念,也承载着对传统礼仪的传承与文化信仰的延续。以下从寿衣的准备、骨灰盒的选择、下葬前的整理仪式以及相关的习俗禁忌等方面,详细介绍沈阳地区下葬前的准备过程。
一、寿衣的准备与讲究
在沈阳以及东北地区,寿衣的准备往往被视为孝道与礼仪的重要体现。寿衣,又称“寿服”或“殓服”,是为逝者入殓所准备的衣物。准备寿衣的过程有讲究,也有一定的忌讳和传统。
1.寿衣的材质与颜色
寿衣一般选用棉、绸、缎等天然材料,寓意“顺顺当当,平平安安”。颜色多以素色为主,如黑、灰、蓝、褐或深红,但忌用大红、粉红等喜庆色。传统观念认为,大红色为喜服,不宜用于丧事。如今,也有家庭根据逝者生前意愿选择柔和的色调,以示尊重。
2.寿衣的层数与搭配
按东北传统,寿衣应为单数层,一般为三、五或七层,寓意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合一,象征圆满。内衣、外衣、裤子、鞋帽都需齐全。男性一般配长袍马褂,女性则多选中式长衫或旗袍样式。有的家庭会在寿衣内放置小布袋,内装五谷或钱币,寓意“丰衣足食,不缺财气”。
3.寿衣的购买与准备时间
若逝者生前已高龄,沈阳民间常有“早备寿衣,寿延百岁”的说法,意为提前准备反而能带来长寿。若是临终后由家属准备,应尽快购买并进行净身更衣,整个过程讲求庄重肃穆,避免喧哗。
4.净身与穿衣礼仪
逝者遗体在入殓前须进行“净身”——由殡仪馆工作人员或家属为其擦洗身体,寓意去尘归净。穿寿衣时需由同性亲属或专业师傅进行,动作轻柔,头脚方向要统一,避免交叉。穿衣完毕后,家属需整理遗容,让逝者面容安详。
二、骨灰盒的选择与讲究
沈阳如今以火葬为主,骨灰盒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准备,代表着家属对逝者“最后的安身之处”的用心。
1.骨灰盒的材质
常见的骨灰盒材质包括木质、玉石、大理石、陶瓷等。其中,以红木、花梨木、紫檀木等木质骨灰盒较为常见,寓意稳重长久。石制和玉制骨灰盒则象征坚固与尊贵,适合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。
2.颜色与图案
骨灰盒多为深色调,如棕、黑、紫红等,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。盒身常雕有祥云、莲花、寿字、龙凤等吉祥图案,寓意升天极乐、超度安宁。沈阳一些殡葬用品店还提供定制服务,可在盒盖上刻上逝者姓名与生卒年月。
3.放置骨灰的仪式
火化后,殡仪馆工作人员会小心地将骨灰整理装入骨灰盒。部分家属会在盒底铺上黄布或金箔纸,以示尊贵和温暖。有的家庭还会放入象征长寿与平安的符物,如铜钱、五谷或护身符。整个过程家属需端庄肃静,避免哭闹。

三、下葬前的准备与仪式
在沈阳墓地下葬前通常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告别仪式。无论是选择公墓、骨灰堂还是家族墓地,流程都有固定讲究。
1.择日与看风水
下葬日期通常由家属请人根据逝者生辰八字或农历黄历择定。东北民间讲究“逝者入土为安,时辰宜顺”,忌冲犯家中长辈或晚辈的生肖。部分家庭还会请风水师选择墓穴位置,讲求“山环水抱,左青龙右白虎”的格局。
2.安葬当天准备
当天需备齐供品,如香烛、鲜花、水果、酒菜等,以示祭奠。骨灰盒应由至亲长辈或子女亲自抬送,行走路线讲求“从正门出,勿回头看”。在沈阳,一些家庭还会在出门前焚烧纸钱,象征为逝者“铺路”。
3.安葬仪式流程
到达墓地后,先由主持人或家属简短致辞,表达对逝者的追思。随后将骨灰盒安放入墓穴中,放置时头部朝向讲究与墓向一致。放入骨灰盒后,可撒上黄土或小块香灰,寓意“尘归尘、土归土”。最后封穴、立碑,并焚香叩首,全家三拜,以示送别。
四、注意事项与禁忌
1.避免冲煞:女性在孕期一般不宜参加下葬仪式,认为会冲煞胎气。
2.忌随意触碰骨灰盒:骨灰盒需轻拿轻放,切忌摇晃或倒置。
3.忌讳用白纸包裹骨灰盒:白纸在传统上用于灵堂布置,而骨灰盒宜用红布或黄布覆盖。
4.忌哭声过大或笑声失度:送葬过程中应保持肃静,避免情绪失控。
5.下葬后忌立即回头:出墓地时不回头,象征放下与安宁。
在沈阳墓地准备寿衣与骨灰盒不仅是物质上的安排,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延续。通过细致的准备,家属不仅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,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情感的告别与心理的安慰。庄重、周全、敬意与孝心,是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丧葬文化中深刻的精神内核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先人的怀念,始终是人们心中不变的信念。